配合《禧街47号》纪念册发布会 总商会办讲座回顾先贤事迹
August 17, 2015
来源:联合早报 2015年8月17日
文/谢燕燕
中华总商会名誉董事李秉蘐博士(左)和国大中文系黄贤强副教授在“会长、新加坡社会与中国”公开讲座上汇报研究成果。(中华总商会提供)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本土意识已在早期华商之间萌芽。1933年时,时任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林庆年就倡导修改商会章程用语,把“吾侨”改为“华人”,把“中华侨商”改为“本坡商人”。
可惜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林庆年(1893-1963)是谁,也不知他担任过中华总商会会长和福建会馆第一届教育科主任,并在任内主张以华语而不是方言教学,以及推行小六考试制度等。
出生福建安溪茶商家庭,32岁才“下南洋”的林庆年,除了推动总商会的本土化和地缘认同外,还带领总商会在大世界筹办国货扩大展览推销大会,积极推动本地商贸。
中华总商会在109年的漫长历史中,出过不少像林庆年这样的商界领袖,却因过去缺乏史料研究,大家对这些昔日会长所知不多。总商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所展开的“总商会先贤人物研究计划”,正有系统地研究与整理这些先贤的生平事迹,找回他们的历史定位。
总商会前天在摩天观景轮,配合商会历史回顾展《禧街47号》纪念册发布会,举行“会长、新加坡社会与中国”公开讲座,由商会名誉董事李秉蘐博士、国大中文系黄贤强副教授和参与“总商会先贤人物研究计划”的国大荣誉班学生主讲与汇报研究成果。
黄副教授说,上述研究计划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完成对总商会过去的董事陈延谦,会长林义顺、李伟南、李俊承、陈振贤、林庆年等人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的有薛武院、林文田和李光前。
按照这项计划,总商会为每名学生提供奖学金,同时让他们参考总商会的原始档案材料如会议记录等。研究重点放在历届会长如何处理与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国时局,以及英殖民地政府的三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