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在本地只会演变不会消失
August 23, 2015
来源:联合早报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丁荷生教授说,当人们不再把祖先供奉在家里,而是把祖先牌位交由庙宇管理,中元节与清明节就显得重要,能为人们提供心理慰藉。(李天锜摄)
本地民间庆祝中元节的活动很盛大,大庙小寺、组屋巴刹、小贩中心、工业商厦,任何地方都有大小普度活动,显示中元节的重要性,也牵涉到个人的宇宙观。农历新年是华人把神送上天庭,农历七月则是让鬼从地府回来,再送回去,中元节是华人对于鬼魂和祖先的宇宙观。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受访时,比较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中元活动,认为国人的中元节宇宙观已被分散。槟城中元普度长达30天,每天轮到一个地区,很有组织,相互比赛,交流经验,也有歌台等庆祝方式。反观新加坡,1970年代地图上有过150个村庄,有村庄就有庙宇,每四到六座庙宇即组织中元普度,1990年代过后,村庄消失,宇宙观被分散。
丁荷生教授近年观察到新的特殊现象:本地至少有20座庙宇(包括惹兰红山“开山庙”)在地下室设小地狱,祭拜大爷伯,或布置成十八层地狱,气氛“有点可怕”,显示人们从地狱借钱,鬼变得越来越重要。
仪式受佛道影响
中元节起源众说纷纭。丁荷生教授认为,中元节烧纸钱添库,属于道教仪式。道教相信:人出生时借了笔钱,过世时,往生者的亲戚得还钱,按年龄算出正确数字,得烧一定数量的纸钱归还,还得举行一些仪式确保纸钱不被其他鬼魂抢去。国人常将中元节当成道教节日,他说,因为做普度仪式以道士居多,尽管和尚也做。
另外,丁教授指出,佛教借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将印度的地狱概念带到中国,十八层地狱变得系统化,并把钱变成功德,通过仪式转化成送给祖先的东西。而道教后来占据这个市场,也进行类似仪式,戴上佛教帽,念咒文(梵文),打手印,佛道相互影响,难分清楚。
在中元节广为流传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出自《盂兰盆经》,将地狱概念戏剧化:佛陀弟子目连因母亲在地狱饿鬼道中受苦受难,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不能安心拜佛,前往地狱救母,第一次失败,后借来武器,终于打开鬼门关,救出母亲。可是,所有鬼魂随之而出,因此得通过咒文念佛把祭拜的贡品转化成食品,让饿鬼们饱食一顿,安心回去。总之,中元节是跟鬼魂和祖先有关的宇宙观。
中元节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一带。丁教授说,中元普度1949年后在中国被禁,八九十年代海外华侨回到中国,恢复当地一些传统习俗,包括普度。台湾一度也压缩普度,于1980年代末解除,今天以基隆普度场面最壮观浩大。市中心整条街封起摆桌,赏给鬼魂的贡品无数,也请客人与陌生人吃饭。
庆祝方式具地方色彩
在本地,从乡村到组屋,庙宇与民间组织筹办的中元普度,从地点、排场到表演形式具备地方特色。丁教授说,歌台很夸张漂亮的表演方式搞热气氛,互相竞争,吸引更多鬼神来看,台下也借中元福物喊标,借鬼来佑福。“中元节与歌台、戏台融合,同时演给人、神与鬼看。”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汤申路上段的庙宇“九鲤洞”曾演傩戏《目连救母》,当地狱门大开,所有人的祖先牌位陆续上台,与目连一起普度,送回鬼门后继续演戏,演戏与仪式融为一体。
丁教授认为,中元节这样的民间节日永远存在,不管大声还是小声,都不会消失,只是演变。他好奇地问:当国人新的住家空间不再设祖先牌位天天祭拜,那么,死人到哪里去了?如果祖先牌位交由庙宇管理,我们跟祖先的距离是否很远,怎样纪念他?想念他?也因此,他说,一年一次的中元节与清明节愈发重要,更引人关注,为人们提供心理慰藉。
七月普度是华人较大的文化遗产。丁教授笑说:“比起西方万圣节一年只用一天处理鬼,用一个月处理的中国的鬼比较厉害。对中国人来说,祖先祭拜仪式很重要,显示人死后还在人间,否则为何天天给它饭吃?人间与祖先一体是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给予生者生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