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成全球中华文化研究重镇 云茂潮后人捐款助国大设研究中心

盼成全球中华文化研究重镇 云茂潮后人捐款助国大设研究中心

December 3, 2016

来源:联合早报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03:30 AM
文/谢燕燕

 

ZB_03_12_2016_CJ_6_33688349_33687659_pansy_chungks

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左起)和总理公署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陈振泉昨天在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开幕礼上交流。陈振泉背后是国大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身旁则是研究中心主任李焯然副教授(右一)。(曾道明摄)

这个以伦敦药房已故创办人云茂潮命名的研究中心,将协助国大中文系巩固现有的六个研究群,并推动高端学术研究与合作计划、举办推广华族文化活动,以及设立访问学者计划等。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学术研究基地——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昨天正式开幕。这个设在亚洲研究大楼内的研究中心,希望能让国大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中华文化研究重镇。

研究中心将协助国大中文系巩固现有的六个研究群,即汉语语言学、明清研究、印刷及大众文化、东南亚华人与近代中国、中国宗教,以及古典文学与思想。

中心将推动高端学术研究与合作计划,同本地大专院校举办推广华族文化的活动,也会设立访问学者计划,邀请海外学者前来交流和进行跨学科研究。

这个以伦敦药房已故创办人云茂潮(1918-1992)命名的研究中心,在云茂潮后人捐助下成立了一个基金。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焯然副教授说,有了上述基金,加上政府的配对拨款,要维持中心10年运作已不成问题。

未透露设基金数额

不过他并未透露基金数额,因为云茂潮后人希望保持低调。《联合早报》曾要求采访云茂潮后人,但他们一再婉拒,只想在幕后推动中华文化研究和双语教育。

总理公署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陈振泉昨早为中心主持开幕时说,最令人欣慰的是,中心是由民间自发成立,是在云茂潮后人捐助下促成的,体现了本地华族领袖事业有成后回馈社会,兴教助学的传统与美德。

研究中心昨天也主办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研讨会”,邀请各地学者参与讨论。陈振泉希望大家秉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人文精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奉献智慧和力量。

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说,云茂潮后人非常支持双语这一块,甚至希望中文系能鼓励学生多学马来文或淡米尔文。

李焯然副教授说,中文系2013年获知大学将兴建亚洲研究大楼时,便希望能设立本身的研究中心,于是开始四处物色合适的捐款人。

他表示那会是一笔较大的捐款,因为大学和中文系的立场是中心必须有一套长远规划,而不是运作了一两年便因经费不足办不下去。

不过他们却碰上一个情况,就是新加坡近年来出现几个文化中心,有中国文化中心、华族文化中心,还有福建会馆的文化学院,很多人因此混淆不已。

他解释说:“其实大家的性质不一样,我们是做学术研究的。文化如果没有底蕴和基础,就只是在推动一些活动,缺少更深层的东西。”

他后来找到云家后人,和对方讨论了半年。他告诉对方,想用五年时间把中心建立起来,再用10年时间发展成有规模的研究中心,最终得到对方支持。

据了解,中文系过去曾有汉学研究中心,后来并入亚洲研究所,中文系因此失去一个研究基地。为了整合研究力量,中文系组成研究群,从最初的四个发展至今天的六个。

李焯然指出,研究中心将更好地整合中文系的研究队伍。中心不是从零开始,因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接下来可以更有系统地推动。中心将提供资金资助研究群,也会邀请访问学者,还会办公开讲座等。

出身贫寒 云茂潮热心公益

根据中心的手册,祖籍海南文昌龙马乡大官村的云茂潮生于新加坡,1948年毕业于爱德华七世学院药剂科。这名出身贫寒,却刻苦奋斗和勇于拼搏的专业药剂师,后来设立伦敦药房,先后研发畅销东南亚的疳积药(排蛔虫)治疗幼童疾病,也推出杀虫灭蚊药油如杀虫王等,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云茂潮热心公益,曾担任新加坡云氏公会会长。他的子女把父亲留下的钱,以父亲名义捐助本地各大教育机构,包括国大、南洋理工大学、义安理工学院等,却始终保持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