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截分点再下探 国大母语科系试行自主面试 南大中文系采纳全方位评估

收生截分点再下探 国大母语科系试行自主面试 南大中文系采纳全方位评估

July 8, 2019

来源:联合早报 2019年7月7日 星期天
文/卢凌之

 

20190707_news_nus_chinese

国大中文系代主任许齐雄副教授认为,花果可以凋零,可是根要在。只要根还在,它就有希望。全国的中文系虽然从整体上说不甚理想,但是我们还是乐观的。因为还有一群人还在努力,而且还有努力的空间。(特约林琬清摄)

国大中文系代主任许齐雄副教授说:“国大重视母语教育的发展,目前中文系、马来文系和南亚系的主修学生人数堪忧。国大计划在母语优惠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吸引母语能力优越的学生报读。细节正在拟定中。”

为吸引能力与兴趣兼备的生源,新加坡国立大学母语科系今年起内部试行自主收生面试,在稍低于截分点的学生中发掘人才。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则对每一名候选学生进行面试,以更全面方式,在录取阶段达致师生双向了解。

据了解,有意修读国大马来文系、南亚学系或中文系的学生,以往可能因整体成绩未达标而不被录取,但今年起招生处从截分点再下探,邀请有母语优势的学生参加母语科系面试,再由文学院评估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后择优录取。

国大中文系代主任许齐雄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国大重视母语教育的发展,目前中文系、马来文系和南亚系的主修学生人数堪忧。国大计划在母语优惠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吸引母语能力优越的学生报读。细节正在拟定中。”

所谓母语优惠分,指的是国大对在A水准母语相关科目中取得好成绩的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申请者,给予最多三分的加分。

目前,凡是通过母语优惠分计划被录取进入文学院就读的学生,无须主修任何母语科系,只须承诺修读至少七个用母语教学的单元( modules)课程。

许齐雄说,不少母语能力强的学生凭这一计划进入采用学分制的文学院后,最终选择主修非母语的热门科系,造成母语科系流失潜在的人才。

因此,他希望国大今年开始的内部尝试,要求通过母语科系特别面试被文学院录取的学生必须主修母语科系,能减少可造之材的流失。

作为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系之一,中文系在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每届毕业人数平均有140人,1996年曾达约210人,但2010年起平均人数跌至30人以下。

另一方面,南大人文学院中文系于2005年开办的本科(荣誉学位)课程,首届招收71名学生后,入学人数一度攀升至2012学年的150人。

该系本科生课程负责人曲景毅副教授表示,教育部和校方前年下调中文系招生数字后,平均每届有90人;2018学年则有89人入学。

南大在这个新学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课程在录取学生时,会采纳更全方位的评估标准,所提供的111项本科课程中,有40项在录取学生时采取定性评估(qualitative assessment)方式,即不单看学术成绩,而是让入选申请者参加面试,接受更全面的评估。

中文系是采纳定性评估的本科课程之一。

曲景毅指出,通过零距离的双向接触,教师考察学生能力,学生反过来了解中文系情况,有助减少优秀生源流失。

“所有候选学生首先要达到大学入学截分点。例如,可能中文系不是某些学生的第一志愿,或因各种原因没有被录取,但他们的中文水平较高,我们也会考虑。面试能起到不让任何一位有能力的学生被遗漏的目的。”

根据国大和南大的网站,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2018/19学年与母语相关科系所录取成绩最低10%学生的A水准成绩为BCC/B(三科H2,一科H1),南大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则为BCC/C。

面对生源萎缩 国大中文系积极求变

拥有66年历史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近年招生人数不断下降,如今每届主修人数已逼近个位数。面对刻不容缓的生源困境,中文系近年积极开办双语或英语教学的华人历史与文化相关课程,每学期吸引两三百人修读。

国大中文系代主任许齐雄副教授受访时透露,今年荣誉班毕业生有11人,2019学年大二加大三主修人数不超过20人。他预计未来数年中文系将面临每届荣誉班毕业生不到10人的局面。

许齐雄认为,国大中文系主修人数滑落,并非由于生源流失到本地其他大学的中文系,更多是“非战之罪”。

他剖析三大原因。首先是本地有能力读中文系的学生正逐年减少,且中文强的本地生源也不一定愿意读中文系。

学生人数萎缩的另一大原因是面对国际化竞争。现在对中文感兴趣的学子视野较当年开阔,升学渠道多元。不仅可负笈传统的港台地区,近年还可到中国大陆修读中文、翻译和国际关系等专业。

本身是国大中文系1999年毕业生的许齐雄说:“放在20年前,这样背景的学生是会留在本地读中文系的。”

再者,与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直接收生相比,国大中文系先由文学院统一收生的制度,也造成招生情况不甚理想。许齐雄坦言:“文学院有好些具吸引力的科系,如心理学系等,因此截分点高。想读中文系的学生会考时稍有不慎,他就进不来。收生制度是我们较难改变的。”

面对生源萎缩现状,走在十字路口的国大中文系,在过去两三年积极求变。该系教师采用“以大课养小课”的策略,开设多门使用双语或英语教学的课程,融入现代元素,一改以往偏重古典学术研究的印象。

课堂不限使用特定语言

许齐雄坦承:“这是我们痛定思痛,不得不作出的改变。开设大课后,师生比例达到学校要求,可以继续开中文系老师最想开的那些中文课,保住我们继续用中文传承文化的空间。”他用书店的经营方式作比喻,“就好像书店为什么要卖零食。你要卖零食保住书店,这样才能继续卖书。同样道理,我们不做出改变的话,中文系连能否在大学存在都成问题”。

许齐雄介绍,一些受全校学生欢迎的课程包括“东亚华语流行歌曲”“新加坡华族历史和文化”“新加坡族群的形成”等。他以中英双语教授的“经典故事的演变与继承”为例,从不同文本与电影探讨古今木兰故事的传承与演变,课堂不限制使用特定语言,每个学期吸引250名学生修读。他也欣慰看到有四成学生呈交以中文书写的作业。

许齐雄用儒家“花果飘零”形容中文系现状。“花果可以凋零,可是根要在。只要根还在,它就有希望。全国的中文系虽然从整体上说不甚理想,但是我们还是乐观的。因为还有一群人还在努力,而且还有努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