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的肯定与本地华文文学奖的角色邂逅的惊喜
August 12, 2019
来源:联合早报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文/张曦娜
方修(坐者)于2008年获颁首届“南洋华文文学奖”,从当时的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左一)手中接受奖座。左二为刘新汉。
本地华文文学奖不少,南洋华文文学奖、方修文学奖、新华文学奖、金笔奖、新加坡大专文学奖等。
不同类别与概念的文学奖各有意义,一类是表扬成就,对作家的创作给予肯定,对后来者起示范作用。另一类是激励并遴选佳作,是发掘写作人才的管道。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起鼓励和表彰的作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本地华文文化界先后设立了不少文学奖;近年来,一些文学奖并已打开大门,不囿于本地,包括南大孔子学院主办的“南洋华文文学奖”,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举办的“方修文学奖”;前者顾名思义,开放给“南洋”地区的作家参选,后者基于新马华文文学同根同源,为新马写作者提供评选平台。
南洋华文文学奖与方修文学奖颇有渊源,首届南洋华文文学奖颁发给本地文史家方修,方修得奖后即向媒体透露,把奖金全数捐出,成立方修文学奖。
承前启后与跨越地域
南洋华文文学奖奖金高达三万元,是目前奖金最高的本地华文文学奖,该奖由不久前辞世的南洋大学校友刘新汉发起,在刘新汉率先捐出10万元及发动下,多位本地企业家包括何侨生、陈廷雷、施涌龙和何能恩博士及茶阳会馆也相继捐款,共筹得100多万元,于2007年7月正式成立南洋华文文学奖,并交由孔子学院主办。刘新汉当时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从学生时代到今天,一直都对华文文学有所偏爱,因为热爱华文、中华文化,一直希望能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推动上尽一点微力。”
对于南洋华文文学奖发挥的作用,现任孔院院长梁秉赋博士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希望南洋华文文学奖能承前启后及跨越地域。”
梁秉赋说:“南洋华文文学奖创立的初衷,是对在华文文学创作领域内有卓越贡献的资深作家予以肯定,借此提升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地位。2016年,在累积主办三届南洋华文文学奖的经验后,我们首度推出‘第一届南洋华文青少年文学奖’,让它和‘第四届南洋华文文学奖’同时举办、颁奖,希望能薪火相承。我们希望对华文写作有兴趣的青少年,能受到卓有成就的前辈作家的感召、启发和激励;也让前辈作家在这个奖项的平台上,接受年轻一代的礼赞和致敬,寄望这一奖项在华文文学创作的领域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说,首三届南洋华文文学奖得主方修、黄孟文、骆明和王润华都是新加坡作家;第三届南洋华文文学奖还颁发一项特别表扬奖给印度尼西亚作家黄东平。第四届(2016)和第五届(2018)的奖项,颁给两位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和陈政欣。
梁秉赋说:“这一奖项虽立足新加坡,却有放眼世界的愿景和胸襟,希望南洋华文文学奖能以文学的、永恒的普世意义,突破人为的、世俗的国家和地区疆界,发挥跨越地域的作用;在推动本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文学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南洋华文文学奖公开接受提名。梁秉赋透露:“这几年来,我们收到的提名,来源地域有逐渐扩展的趋势。2014年收到的提名仍以新加坡作家居多,占75%,其次是印尼,有15%,马来西亚则占10%。但过去两届,已经收到来自泰国、缅甸、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提名。这一发展,令我们深受鼓舞。”
方修文学奖执行委员会策划佟暖说,第三届方修文学奖于今年揭晓,为了进一步发挥奖项的功效,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邀请得奖者如丁云举行讲座,从他的小说《生死边界》谈到人物描写、人物力量、心理角度等创作问题,这类讲座共举行三次,包括日落冬的微型小说 《又见总统》及短篇《烟囱》。
佟暖说:“方修文学奖还年轻,须积累经验和提升。一方面继续发掘新马两地的文学人才,另一方面增进方修文学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学奖对创作的意义
谈到文学奖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作家及文化奖得主林高提出文学奖的不同类别与概念。他说:“文学奖有两类,一类是表扬成就, 比如新加坡文化奖(文学)、南洋华文文学奖、新华文学奖;获奖作家有所坚持,有所贡献,获奖是对他们的创作给予肯定,对后来者有示范的意义。另一类是激励并遴选佳作,如由南洋商报及后来的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主办的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新加坡作家协会1990年代主办的亚细安青年创作比赛(微型小说),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金笔奖,书籍理事会主办新加坡文学奖,热带文艺俱乐部主办方修文学奖,新加坡诗歌节主催“全国诗歌创作比赛”,还有刚过去的新华青 年诗歌奖等等。”
林高认为,主办这一类比赛,实际效果要看文学土壤是怎么样了,如果文学土壤还好,办一次看见一次的成效。他回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举办金狮奖是一件大事,其成果不仅在得奖,海外评审参与座谈掀起文坛与民间的讨论,其热忱持续好一阵子,至今记忆不衰,至今还有文友缅怀过去的盛举。当年得奖作者也都成为继续耕耘的作家,希尼尔、孙爱玲、张曦娜、潘正镭、谢裕民、蔡深江等都曾获奖,也都在后来证明他们有实力。上世纪80年代办文学创作比赛是想看到一次丰收,现在办是必须施肥,邂逅佳作会惊喜。”
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林得楠说:“文学奖或比赛的意义在于发掘、提升、传承,以及为文学领域建立面向大众的舞台。文学奖是文学发展与推动创作的部分,也是发掘写作人才的有效管道。同时,也可以用来鼓励和表彰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者。”
林得楠以个人经验为例说:“我是停笔八年后重新写诗,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得金笔奖第二名和第一名,得奖成为我创作的鞭策,也化为推动力,推动我持续创作,对自己的作品更有要求。我觉得作家可以把参赛当作是对自己的鞭策与推动,而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作家也可以为自己定位,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作品,也了解他人的水平。以金笔奖来说,由于规定参赛者必须未曾出版个人选集,及在历届比赛中得过冠军的作者不能参赛,这也让一些优秀的年轻写作者有文学舞台。”
佟暖说:“通过文学奖评选授予相应的奖金,对得奖者而言,应是一种高于金钱定义的奖励。往大的说,文学作品体现的人文价值和追求,是精神文明的一支标杆。联系到现状而言,除了肯定、鼓励作家努力创作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精妙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为挖掘和发现有利于我国华文文学可持续发展的新血,搭建一次次的交流平台。”
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成君说,文艺协会今年9月即将颁发第十届“新华文学奖”及第五届“连士升文学奖”。他说:“文学奖能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进程,可鼓励新秀及文学爱好者继续创作,对国家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梁秉赋说:“文学奖对文学创作的意义,首先是文学奖对培养创作风气,尤其是奖掖后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次,它可能也在净化人类的心灵,抚平人们的创伤,点燃我们的希望等这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文学是浇灌心灵的养分。因此有地位、分量的文学奖,能让人们更加认识到文学创作的意义。”
延续金狮奖精神
林得楠的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是影响深远的文学奖。他说:“这奖项的停办对新华文学来说是一种损失。在金狮奖的舞台上曝光,继续在新华文学场域耕耘和做出贡献的有希尼尔、艾禺、梁文福、张曦娜、怀鹰、蔡深江、谢裕民、孙爱玲、伍木、吴耀宗、黄明恭、黄嘉豪、李永乐、刘文注等,目前还没有其他新华文学奖项超越金狮奖。”
他说:“我也在思考类似金狮奖的奖项是否可能再现。要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复制当年金狮奖的影响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年的金狮奖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时的社会它有发挥影响力的条件,现在要重复金狮奖的盛况几乎不可能,不过,我们可以延续其精神。”
林得楠建议,华文媒体集团考虑把文学奖纳入早报文学节,邀请新华文学团体参与筹办。他说:“一个包含以表彰本地写作者为宗旨的文学奖,若能纳入早报文学节,影响力必扩大。”
金狮奖停办后,由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的金笔奖于1993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分为短篇小说及诗歌两类,参赛者包括本地作者与新移民。今年的金笔奖截稿日期,也将从8月16日延至8月26日。金笔奖创办至今积累一定的成果,历来获奖作者有许多活跃于今日的文坛,如林得楠、许维贤、丁云、黄明恭、周德成、陈志锐、佟暖、庄明楷、陈维彪、陈晞哲等。
国家艺术理事会向联合早报透露,过去三届的金笔奖中,参赛华文作品的数量,总体上有所增加。
林高建议,书籍理事会主办的新加坡文学奖应增设“翻译奖”。 他说:“有些人默默地在做翻译的工作,应给予肯定。翻译是桥梁,透过翻译可了解其他语种文学的特色。为了加强沟通,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起来有难度,却值得去做。”
林高也说:“评审是一个重要环节。最好做到评审过程透明公开,包括计票、评审讨论,初审、决审过程。找合适的作家,包括海外作家当评审是要经过审慎考虑的。怎么看一项比赛和谁当评审,是相互因果的。”
培养新一代创作者
林得楠认为,纵观目前新加坡的华文文学环境,当务之急是培养新一代新华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他说:“2018年作协在华族文化中心的资助下,首次主办新华文学青年诗歌奖。作协也会把资源重点用在培养年轻写作人才方面,目前已在探讨明年再办青年文学奖。2018年是诗歌,2020年可能是微型小说或闪小说。作协与福州会馆及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联办的全国小学生现场华文创作比赛,至今年也已25届,作协与福州会馆及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联办的全国中学生微型小说创作比赛,至今也办了四届。”
林高说:“比赛与奖金只能产生激励,不能取代动力,以目前的形势,应从培养根苗做起,在中学、院校和大专办创作比赛的意义比较大。福建会馆和福州会馆就努力在做这样的工作。”
由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福建会馆赞助的新加坡大专文学奖为本地学子提供一个文学评选平台。今年已进入第21届的大专文学奖,历来造就不少作家如周德成、潘家福、陈华彪等,都是大专文学奖的赢家,又如近日以小说集《永发街事 》引起关注的陈济舟,刚出版小说集《孕鱼》的随庭(何颖舒),都曾是大专文学奖得奖常客,两人都是中学时分别自中国四川与湖南到新加坡读书。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大专文学奖筹长张芷怡说:“新加坡大专文学奖今年反应热烈,收到522篇参赛作品。因为增加新组别,提高个人投稿数上限,增加奖项数目等原因,今年收到的作品比往年增加一 倍多。”
为了发掘及培养文坛新秀,本地文学团体近年来也为年轻写作者主办各类文学奖项。成君说,文艺协会联合莱佛士女中,自2016年开始举办“全国中学生华文诗歌创作比赛”,从第二届起,邀得新加坡作家协会和新加坡五月诗社协办。另外,文艺协会也与新加坡福建会馆联办全国中学生华文创作比赛“新蕾奖”,今年已进入第17届,文艺协会并于2014年创办“中学生短剧创作营”,以学生集体写短剧剧本并自导自演。
成君说:“这些给学生主办的文学比赛,以鼓励和引导方式,假以时日,必有成果。”
林得楠期望其他民间团体如宗乡总会或华族文化中心,能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或参与。他认为:“新华文学团体都是民间团体,资源有限,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